忆初中高二年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王国维先生所形容的人生三重境界,悬思——苦索——顿悟。每读到这三句诗词,我总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我初二、初三时的班主任——卢祝意。
    
    印象中非常深刻,这三幅字条用古朴的隶书所写,分别挂于教室的三个柱壁上。那时候的我,非常喜欢仰望这些字幅。总觉得,能够写出如此隽永、词意深刻诗句的人,一定是非常有学问的。从此,一个农村孩子的纯真心田里种下了国学的种子。

    这三幅字条的幕后推手自然就是我们的卢祝意老师。时隔20年了,我脑海里依然清楚地记得这样的情景:一位年轻女老师,身穿白衣白裤,肩披长发,她从容淡定,时而和学生侃侃而谈,时而发出爽朗的笑声,时而转过身在黑板上疾书,转瞬间留下浑洒自如的漂亮字迹。她身上有一种清新、洒脱的气息,又让人觉得沉稳、质朴。多年之后,我觉得,她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书卷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用在她身上不为过,我就觉得她举止投足间,流露出的正是优雅和睿智。她写得一手人见人夸的好字,她经常会读古朴的诗词,在谈笑往来间,常常向我们传达着深涩的词义。我第一次写毛笔字也是她教的。她那时向我们推荐两本字贴——颜真卿和柳公权。我选了颜真卿,但随即后悔了,因为颜的字体圆润、粗旷,那时总觉得还是柳体好看,既飘逸又精巧。但等我去换字贴的时候,早就没有柳体的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总会不时地临摹字贴,虽然时断时续,但这个习惯竟影响了终身。

    我还记得,当时卢老师在学校里组织了个文学社,初一至初三的文学爱好者都汇聚于此。我就觉得,我当时写作文实在太难了,冥思苦想之下,也只凑得廖廖只字。她有一个创新的教学方法,把各人的习作由学生们自己评分。评分高的予以表扬,并张贴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印象中,我写过一篇《母亲》的作文,卢老师见到我时,高兴地当面给了我两个字的评价:感人!这两个字让我臭美了许多年。那个时候,写作文的好尖子还真不少,而且不少都是女同学。她们会经常会受到卢老师的邀请进入她的宿舍里面,我猜想可能是成为关门弟子吧。我有一次,也相当的荣幸,因为一篇习作进入过她的宿舍,受到她当面的指点,那时好象是要投稿到某某学生刊物的原因吧。

    也许是受到卢老师的肯定,我的初中生涯,过得充实又快乐。等到初三备考时,我总是不需要怎样的用功,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同学们都说我在初一、初二时成绩只是处于中游,但到了初三却一直可以名列前茅,最后得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进入区重点中学。我常怀念那段美好的学习时光,我喜欢认真地听课,无论是数理化,无论是古文现代文,都听得津津有味。我也喜欢放学之后故意留校,同学们走光后的校园剩下空荡荡,是多么的宁静与优雅。我更喜欢在这个宁静的时候,端一把凳子坐在教室的走廊里,或去看《十万个为什么》,或去看《天下奇闻》,或去解答有趣的数学问题。

    时光荏苒,晃眼间,20年过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时发觉,这个世界真的很大,我虽然依然生活在我读初中的这个城市,但那么多年来,竟然不曾遇到以前的初中同学,也不曾遇到以前的老师。虽然如此,蓦然回首时,我依然深深的感谢我的初中启蒙老师——卢祝意。在她的人生旅程中,不经意地洒下了一颗种子,有一天,那颗种子终于在一个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直至影响终生。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
已邀请:

知世 - 青春繁花开,春去春又来,曾几时,是自作孽;人生苦无果,秋来秋有去,在几何,是不可活。

赞来自:

语言流畅自然,读来有一种很舒适的感觉,有文采

要点评作文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