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的妙处
我曾问过一些家长:“你的孩子平时在家里有没有放声朗读?”许多家长都说:“没有。”或说:“很少听到。”许多家长都说:“这孩子是个哑死屁,从来不敢放声念。”或说“他不敢开口,怕舌头给人割去。”若叫这些孩子读课文,读起来就好像蚊子哼一样,只听到轻轻的声音而且还不顺口,有的甚至读得结结巴巴,并且常把上一句末的字连到下一句去读。这些平时不敢放声朗读的孩子,他们的口才与作文就不可能会很好,因为他们这方面训练的太少了。
我国古代是很重视“诵读”的,并认为“诵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成语“琅琅书声”就是指读书的声音清朗而响亮。古人很希望自己的家中有“堂上琅琅,终日不绝”的书声。因此清代的孙枝蔚的诗中说:“稚儿勤诵,音节更琅琅。”孩子勤奋学习,每日书声琅琅,这实在是很好的事。
现代作家夏丐尊和叶圣陶合写的《文心》中说:“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也自然了解了。”看来多诵读是很有好处的。几年前某省文科高考状元是女学生,记者问她的母亲:这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她母亲说:她喜欢诵读,经常听到她有表情的抑扬顿挫地诵读文章。她的作文写得好,也许就是从诵读中学来的。现在有些孩子在电影电视中看到古人读书那样子摇头晃脑觉得非常可笑,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这摇摇晃晃的朗声诵念的乐处与好处。实际上,好的文章,只读一遍是诵不出味道来的,要朗读许多遍,才能读出味道来,像《出师表》、《前赤壁赋》、《岳阳楼记》等古代文学名篇,非经熟读成诵,要想深刻理解其中词句,品味它们的含意,感受它们的气势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不相信“诵读”的作用,认为孩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有什么用呢?读的诗文,许多地方是不懂的,甚至背下来了也还是不懂。但不能说这样没有用,许多很有成就的老先生都说,他们小时候背得很多,完全不懂,但小时候背熟了,入脑了,长大后用方便了。事实上,诗文都要完全搞懂以后再去记也是不可能的。对诗文的理解只能由浅到深的,长大后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会与小时候不同的理解。假如小时候不去诵读,等到理解了才去诵读,到那时可能就记不住。因此,我认为还是从小诱导孩子多多诵读,不管他们理解多少,多诵读总是有好处的。总之,诵读对于孩子提高阅读能力、记忆能力与写作能力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当然,在“诵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勤读精思,才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加深我们对文义理解。宋代大学者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我们诵读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好好消化。要出之于心,要知其词句,品其意味,得其精华,真正心领神会,这样,诵读的目的才算达到。目前,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诵读的习惯,家长也不知诵读的重要。我们一定要对诵读提出要求:要读得语气连贯,声调准确,表情要读破句,不读错字。能做到这样,才能受益深,收获大。小朋友定要培养起诵读的兴趣,当你感受到诵读的乐趣,就会越有乐趣诵读,直至对诵读有限乐无穷之感,那就非常之好了。
作者: 沈洪保 来自: 少年文学报
我国古代是很重视“诵读”的,并认为“诵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成语“琅琅书声”就是指读书的声音清朗而响亮。古人很希望自己的家中有“堂上琅琅,终日不绝”的书声。因此清代的孙枝蔚的诗中说:“稚儿勤诵,音节更琅琅。”孩子勤奋学习,每日书声琅琅,这实在是很好的事。
现代作家夏丐尊和叶圣陶合写的《文心》中说:“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也自然了解了。”看来多诵读是很有好处的。几年前某省文科高考状元是女学生,记者问她的母亲:这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她母亲说:她喜欢诵读,经常听到她有表情的抑扬顿挫地诵读文章。她的作文写得好,也许就是从诵读中学来的。现在有些孩子在电影电视中看到古人读书那样子摇头晃脑觉得非常可笑,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这摇摇晃晃的朗声诵念的乐处与好处。实际上,好的文章,只读一遍是诵不出味道来的,要朗读许多遍,才能读出味道来,像《出师表》、《前赤壁赋》、《岳阳楼记》等古代文学名篇,非经熟读成诵,要想深刻理解其中词句,品味它们的含意,感受它们的气势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不相信“诵读”的作用,认为孩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有什么用呢?读的诗文,许多地方是不懂的,甚至背下来了也还是不懂。但不能说这样没有用,许多很有成就的老先生都说,他们小时候背得很多,完全不懂,但小时候背熟了,入脑了,长大后用方便了。事实上,诗文都要完全搞懂以后再去记也是不可能的。对诗文的理解只能由浅到深的,长大后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会与小时候不同的理解。假如小时候不去诵读,等到理解了才去诵读,到那时可能就记不住。因此,我认为还是从小诱导孩子多多诵读,不管他们理解多少,多诵读总是有好处的。总之,诵读对于孩子提高阅读能力、记忆能力与写作能力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当然,在“诵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勤读精思,才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加深我们对文义理解。宋代大学者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我们诵读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好好消化。要出之于心,要知其词句,品其意味,得其精华,真正心领神会,这样,诵读的目的才算达到。目前,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诵读的习惯,家长也不知诵读的重要。我们一定要对诵读提出要求:要读得语气连贯,声调准确,表情要读破句,不读错字。能做到这样,才能受益深,收获大。小朋友定要培养起诵读的兴趣,当你感受到诵读的乐趣,就会越有乐趣诵读,直至对诵读有限乐无穷之感,那就非常之好了。
作者: 沈洪保 来自: 少年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