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思想的“方框”初三年级

     某日, 在一杂志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位老师问三年级的小朋友们:“大家觉得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啊?” “像小船!”大家齐声答道。有一个孩子却始终是没有说话,老师走到他的面前,微俯下身子:“张小明,你觉得弯弯的小船像什么啊?”  像…像…”孩子嗫嚅着不敢说。他用祈求的眼神望着老师。“像什么啊?不要怕,大胆的说。”  “像…像香蕉。”孩子大声地说了出来。老师走上讲台,大声地说到:“张小明,你的回答是错误的!记住: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不禁感叹,原来孩子们从小的思维便被“框”住了。这使我想起了课本上的一篇课文: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是啊,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想,得到的答案肯定也是不相同的。但老师们却否定了他们,告诉他们,事物的答案只有一个。
     有次,我问我的同桌:“你觉得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啊?”  “像小船!”她答道。“那么,还像其它什么吗?”我又问道。她想了一会儿,然后摇了摇头。这“方框”肯定是老师从小就加给她了,我不能否认,我的思想没有被“框住”。受这种“方框”影响,我们会觉得,无论怎样,1+1都是等于二的。但是,如果我们将他们都看做大自然中的生物呢?我们都知道,老鹰是吃蛇的,那么,一只老鹰加上一只蛇呢?恐怕结果会是1+1=0吧!一只公鸡+一只母鸡 = 三只鸡,这时,1+1就等于3了,所以,只要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或者换一种思维方式,得到的结果便也是不同的。
     我又想起了那次的作文,老师让我们以一处景物为话题,无非就是写写那里的什么怎么怎么样啊,但我却觉得还可以抒情,写下在那里发生的故事,那里被你赋予怎样的情感什么的,我写了,结果被老师点名批评:“这次大多数的同学都写得不错,可是,作文一向写得很好周XX这次却写偏题了,你是不知道怎么写吗?!……”思想的“方框”束缚了太多太多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摆脱思想的“方框”!
已邀请:

管理员 - 世味年来薄似纱,爱好写作

赞来自: 笑淡

  这篇作文还是比较欣赏的。我们在平常的为人处世,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就应该“摆脱思维定式,别做正常的傻瓜,让它蒙蔽我们的眼睛”,正是这种精神才推动了人类文明走到今天的。作者从看到的一则小故事写起,把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过渡得自然的。
  在结合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写景抒情应该是很正确的吧,老师怎么会批评呢?或许可以换一种案例来。
  最后,希望同学们遇事都能摆脱思想的方框,呵呵。

笑淡 - 长不过执念 短不过善变

赞来自: 管理员

我很想对文章的老师说一声,老师,你指定一个事物只会有一个答案,那么你错了,那个答案只是在你的角度里看到了,就像看一座山,你从正面、反面、对面和侧面看的样子都不一样。你不能说侧面像一根柱子就对,测面像什么什么就错,那这就是真正的错,你看的像柱子只是你的那个角度去欣赏,每个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观的局限,就是摆脱思想的“方框”的第一步!

唯馨 -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赞来自: 管理员

文章中心明确,立意独特,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摆脱方框,自由驰骋!

龙仔

赞来自: 管理员

一篇简短的文章批判了中国式的应试教育,是的,我们都活在应试教育的方框,我们应该摆脱思想的方框,我们要学会在对待事物的答案时允许有自己的答案,不要像中国英语一样。如问候语HOW DO YOU DO?在中国接受教育的人回答差不多一样,真的差不多,差得一点都不多,这就是中国应试交易导致的。作者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大千世界,答案岂止一种?让我们打破常规,打破“事物的答案只有一种”的中国教育。

边树穿花 - 做最好的自己

赞来自: 唯馨

挺不错的。我们的思维都被固定。
就像是小时候,当别人拿着一个圆圈问我们这个像什么 我们也许会说像太阳 像15的月亮等等
后来长大了 别人再问 我们的回答只有一个:圆圈。
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固定。
所以我们应该要用不同的态度以及角度来面对事情 这样收获会更多。

要点评作文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