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养成用“读”改作文的习惯

有人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话是符合实际的。哪一个人写作文能“下笔成章”都不要修改?作文要修改,这是小朋友都知道的,不过用什么方法修改好呢?许多写过作文的人的经验是:“读”改作文,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其实,用“读”改作文也不是什么新经验,而是中国古代早有的。
比如古人说:“吟安一小字,捻断数茎须。”(为了选定一个字,反复吟咏,竟然用手搓断了好几根胡须),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刻划了古人读诗改诗的神态。古人说“动声曰吟”,这个“吟”字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古人就是通过诵读来修改自己的诗文的。 作家老舍说:“为多修改就须念自己的文章。”这里所说的‘念’是朗读的意思。……念给自己听是个好办法。”鲁迅先生也说过:“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鲁迅的意思是,作文做完后要“读”,才能发现“拗口”,把“拗口”的修改后,再读,读读改改,改改读读,直至读起来“顺口”为止。
我们写作文,有时字词用得不当,通过“读”,就可以发现毛病,改换上切合的字词。如有位小朋友写她妈妈:“我的妈妈中等个子,比常人稍肥。”这个“肥”字就用不恰当。我们平时听到“肥猪”、“肥肉”,很少把“肥”字用到人身上,把人称“肥”就不大好听了,若改成“胖”字较确切,因为符合口语习惯。又比如,有位小朋友写到他妈妈对爸爸说:“你先把胡子割了吧!”这个“割”字也用得不对。生活中只有说“割尾巴”“割草”等,没有说“割胡须”的,这不合生活实际,只要自己一朗读,就会发现不妥,若把“割”字改成“剃”字,就切合了。又如,有位小朋友写到看电视,说家中大多数人要看战斗片,而他爸爸不同意,所以他在作文中写了“小数服从大数”。他把常用熟语“少数服从多数”写错了。假如一朗读,就会发现这词组不合口语,因为生活中没有说“小数服从大数”的,念起来就会非常“拗口”。
有的小朋友的作文中常有一些不通顺的句子,假如能朗读自己的作文,就会发现不通顺的句子不好读,很拗口,并且意思表达不清楚。如有位小朋友写自己不重视学习,他说“我把学习看得不太认真,因为我想,考坏了也没重要。”这句子多拗口,口语中是没有说“看得不太认真”、“没重要”的。若改成“我学习不太认真,因为我想,考坏了也没什么关系。”这样,念起来就顺口了。又如,有位小朋友说希望得到一台电脑,说“电脑是学习的工具。而且是娱乐”。电脑是“娱乐”,这句子就不完整了。通过朗读,句子就通了。
又如,有小朋友说他爸爸炒菜手艺好,“邻居阿姨的女儿过生日,非要我爸给她炒菜不可”。这句中的“她”是指“阿姨”还是“阿姨的女儿”?不明确。通过朗读就会发现这含糊不清的毛病。若在“非要”前加上“阿姨”或“阿姨的女儿”,语意就明确了。 通过朗读自己的作文,还可以发现错别字或漏字。如,有位小朋友在作文中写道:“我画了一副画,并把画添在墙上”。他把“幅”(fu)写成“副”(fu),把“贴”(tie)写成“添”(tian)。只要认真一朗读,就辨别出对错。
又如,有位小朋友在作文中写道:“他爷爷生活非常俭朴,每天的都是青草、豆腐之类。”这“青草”显然是“青菜”的笔误,只要读一遍,就能发现错误。又如,有位小朋友这样写:“我被他两三拳,我气不过,就打了他一拳。”这第一句中漏了一个“打”字,应该是“我被打了两三拳。”这种漏了的字,通过读是很容易补上了。通过朗读自己的作文,还可以把点错的标点改正,把漏点的标点补上。
另外,对自己的作文可以边读边删,也可以边读边增。如有位小朋友写“校园里的两棵大樟树,目睹过无数次感人的动人事迹。”这句中“感人”与“动人”都是“感动人”的意思,同义重复,没有必要,就可以在朗读中删去“动人”两字。又比如,有位小朋友写他的妈妈,说“我妈妈有一只高高的鼻子和一只小小的嘴。”这句子中的“一只”就是多余的,谁还有两只鼻子、两只嘴?这句子可以改成“我妈妈鼻子高高的,嘴巴小小的。”又比如,有位小朋友写爷爷“中午睡午觉时”,这“中午”就是多余的,因为“午觉”已包含中午的意思。删去“中午”两字,句子就通畅了。有位小朋友写买酱油的小事,他写道:“老板娘粗声粗气地叫着:‘小鬼,你买什么?’我说:‘买酱油。’他在读作文时总觉得,自己写了老板娘的神态,也应写自己的情状。于是,他在‘我说’前面增加了”“我被吓了一跳”一句,自己当时情状就描画出来了。
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想,边改,把改好的作文还要再读一遍。唐代大诗人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这种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不少小朋友还没有用“读”改作文的习惯,作文写好后,就急急忙忙上交,因此作文中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希望小朋友们养成用“读”改作文的习惯。

作者: 沈洪保   来自: 少年文学报

0 个评论

要点评作文请先登录注册